剑与远征拜伦如何搭配阵容
- 游戏攻略
- 2025-01-04
- 22热度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剑与远征拜伦如何搭配阵容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拜伦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杨德豫译)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的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的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节,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命运呵,请收回丰熟的田畴,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巉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觉察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的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辉煌的梦境----极乐之乡的神奇的幻觉;
真理!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的人们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的友谊已终;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黯然熄灭!
纵然宴会上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的情怀驱散了瞬息;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啊,心儿却永远孤寂!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谈论: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运
使他们与我在筳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的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的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列!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我毫不叹惋,愿从此告别,;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静——
“美德”熟识它,或似曾相识。
告别这熙来攘往的去处——
我不恨人类,只想想避开;
我痴心寻觅阴沉的峡谷,
那瞑色契合我晦暗的胸怀。
但愿能给我一双翅膀:
像斑鸠飞回它栖息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飞越穹苍,
飘然远引,得享安息
这首也不错
1810年,雅典
杨德豫译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拜伦)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The big bright tear
晶莹的泪珠
Came over that eve of blue
从蓝眼睛滑落
And then I thought it did appear
像一朵梦中出现的紫罗兰
A violet dropping dew
滴下清透的露珠
I saw thee' smile
我见过你笑
the sapphire's blaze
连蓝宝石的光芒
Beside thee's ceased to shine
也因你而失色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它怎能比得上在你凝视的眼神中
That filld that glance of thine
闪现的灵活光彩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就如同夕阳为远方的云朵
A deep and mellow dye
染上绚烂的色彩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缓缓而来的暮色也不能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将霞光逐出天外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你的笑容让沉闷的心灵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分享纯真的欢乐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这阳光留下了一道光芒
That lightens over the heart
照亮了心灵上空
<好吧,我们不在一起漫游 >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爱着,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难以承受,
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这夜晚正好倾诉衷肠,
很快的,很快就要天亮,
但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踏着这灿烂的月光。
雪莱 On A Faded Violet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The odor from the flower is gone, 这朵花的香气已经散失,
Which like thy kisses breathed on me; 如你的吻对我吐露过的气息;
The color from the flower is flown, 这朵花的颜色已经退去,
Which glowed of thee, and only thee! 如你曾焕发过的明亮,只有你!
A shriveled, lifeless, vacant form, 一个萎缩、死的、空虚的形体,
It lies on my abandoned breast, 它在我荒废的胸口,
And mocks the heart, which yet is warm, 以它冷漠和无声的安息
With cold and silent rest. 嘲弄我那仍炽热的心。
I weep ---- my tears revive it not; 我哭泣,泪水无法复活它;
I sigh ---- it breathes no more on me; 我叹息,它的气息永远不再;
Its mute and uncomplaining lot 它沉默、无怨的命运,
Is such as mine should be. 正是我所应得的。
诗人拜伦的人生经历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以下是我整理的诗人拜伦的人生经历,欢迎参考阅读!
拜伦(1788—1824),独步古今的天才诗人,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文苑诗坛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笔,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是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拜伦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1788年1月22日,乔治戈登拜伦生于英国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拜伦生在一个古老而又败落的贵族家庭里。
身残的孩子心灵要求更加完美
说它古老,是因为拜伦家族早先跟随着“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到英国,在16世纪的十字军远征中,战功显赫,历代都受到国王的赏赐,并封为勋爵。还是婴孩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10岁的时候,竟会成为纽斯台德世袭领地的主人。
诗人拜伦的父亲约翰拜伦,年轻时在法国陆军学校受教育,毕业后成了英国陆军的近士卫官。他性情暴烈,行为粗野,又喜欢豪饮滥赌,欠下巨额债务。当他20岁从美国回到伦敦后不久,就拐走了卡尔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挥霍着侯爵夫人从她父亲那里继承得来的每年4000英镑的收入。但是,4000英镑到底维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额赌债。两人只好离开英国,又逃到法国去。在那里生下女儿奥古丝塔,她就是诗人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是拜伦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对拜伦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生下女儿不久,卡尔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这位失去4000英镑收入的浪荡子又悄然回到英国,看上了一个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的名叫凯瑟琳戈登的少女,虽然她相貌不佳,却拥有着23000镑的财产——其中3000镑是现金——这对他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因为它能偿还过去的赌博欠债。1784年5月,他们在巴思温泉结婚,这位夫人就是拜伦的母亲。新婚夫妇回到北苏格兰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赌博、好酒和游荡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财产挥霍荡尽了。夫妇俩变卖了土地和家产,移住到法国,生活一天天地贫困起来。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约翰拜伦夫人因怀念自己的故乡,单身回到了伦敦,这位俭朴的苏格兰妇女在伦敦一条街上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可她丈夫为了躲债依然在法国流浪,没钱的时候就常常来信向手头并不宽裕的妻子索讨。在拜伦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没有衬衫、没有一文钱,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疮”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据说是自杀的。、丈夫的死对妻子是个惨重的打击,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伦母亲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无常。拜伦的幼年就是在贫困的境遇中跟着脾气不好的母亲在北苏格兰度过的。
拜伦是跛脚的。造成这个残疾,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天生的;另一说是因为母亲残暴,一时气极把他打成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拜伦可以说是一个美少年,他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一头褐色的卷曲头发,皮肤白皙,人们都很喜欢他。尤其是拜伦的嗓音很好,说话声十分悦耳。因此在后来剑桥大学中,同学们都叫他“好嗓子绅士”。
惟独跛足这一生理缺陷,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
幼年时,每当他在街上走过,总会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他:“啊,多么漂亮的孩子啊,可惜是一个跛脚。”
这时拜伦马上就会脸红起来,认为说话的人侮辱了自己,就抹着眼泪,一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说我!”一边就向对方扑去。
家庭教师让他成了读书癖
四岁半的时候,拜伦被送进阿伯丁学校读书。他好学、聪颖,记忆力特别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顽皮,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他的善良、正直和义气很快受到小伙伴们的喜爱,但他时而亲切时而暴烈的性子又使他们吃惊。“一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难以驾驭,”一个老师曾这样评价他。
除了在学校读书,母亲还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的家庭教师,拜伦的历史癖就从这时候形成了。他早熟,喜欢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籍,他常常恳求母亲把关于罗马、希腊、土耳其的历史故事书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回家来。每当夜色降临,小拜伦就带着新奇、甜蜜和一点点恐怖的感觉去读书、去遥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徜徉、留连。古人在军事上的辉煌战绩曾多次激起拜伦内心的英雄梦想,他有一次对小伙伴说:“我总有一天会召集一支部队,士兵们身穿黑衣,骑着红马,他们将被称为‘拜伦的黑骑兵’。你们一定会听到我们了不起的奇迹的。”
当时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之后这一奇迹真的出现了,他果然成为一支希腊联军的总司令,钢盔、宝剑和黑色斗篷陪伴着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拜伦是个聪颖的学生,却不太用功,成绩也不突出,但他看的书却非常多。他后来回忆说:“人们从未看到我读书,老是懒洋洋的,恶作剧或作游戏,事实上我在吃饭时读,在床上读,在没有人读书时读,自我5岁以来,就读了所有的读物。”读了《圣经》以后,拜伦对神秘传奇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特别喜欢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拜伦在学校,除了以善于谈吐和广为读书闻名外,他的好斗也是出了名的。每当有人嘲笑他的残疾而欺侮他时,他总能以非常的勇气打败对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两下的。这种勇气和斗争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
拜伦宣称他一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幼年时候却受到他的拉丁语家庭教师,一个加尔文教的虔信者的深刻影响。在拜伦的幼年头脑中不分昼夜地被灌进加尔文教思想,那种吃苦为乐的信仰,沁入了拜伦人格的最深处。拜伦的保姆梅格雷也热心宗教,常常给他讲神灵、天国、地狱等事情,那些印象自然会遗留在他的脑子里面。这种宗教的影响,在他后来的杰作《曼弗瑞德》中依稀可见。
1798年,号称“邪恶勋爵”的纽斯台德的主人,拜伦的叔祖父和嗣子相继去世,按照当时的爵位世袭制,10岁的小拜伦就成了第六代勋爵。第二天他到学校去参加点名时,校长不再普普通通地喊他“拜伦”,而是尊称他为“拜伦勋爵”,他本该回答“到”字,但此时却硬咽了,随即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拜伦和他的母亲、保姆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启程前往纽斯台德庄园,去接受他的产业了。
热心于课外阅读使他成为优秀诗人
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这所在1571年由约翰里恩创建的学校,在英国历史上培养了许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对拜伦十分崇拜的丘吉尔首相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这一年,拜伦13岁。
当时的哈罗公学校长约瑟夫德鲁里在他的书房里接待了这位天资聪颖,外表俊美,但腿有残疾的贵族少年。经过交谈,校长马上发现:“交给我的是一匹在山里野惯了的小马驹。不过,从他眼中看得出,他是有思想的。”
在哈罗公学的日子里,拜伦对正规的课堂学习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却能大笔一挥,写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韵诗行;他对课本不感兴趣,却热心于课外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懒散而博学”是他中学时代的特点。
年少而成熟的拜伦这时也已开始关注社会和时代了。
纽斯台德所处的诺丁汉地区,不仅以封建中世纪的古迹和罗宾汉绿林侠客的传说而著名,而且也是当时英国的'大工业中心,也成为产业革命而来的最早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拜伦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诺丁汉工人最初破坏机器进行的情况。拜伦是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他生逢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各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亲眼目睹了由阶级矛盾激化所出现的各种工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等事件。
拜伦敏感地意识到他是生活和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革命时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写给司各特的信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当一切都大规模地屈服于恶势力时,个人的一切都似乎变得渺小了。”
这就是拜伦青少年时代的感觉和印象。
从学生时代起,拜伦就向往参加社会活动,在哈罗公学时,他就醉心于练习演说。1807年4月2日他在写给他的监护人约翰汉森的一封信里说,一个演说家远远胜过一个诗人。同时又说,如果他目前从事写诗的话,那也是暂时的,因为他还没有成年,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拜伦曾以极大兴趣研究17世纪至18世纪的国会辩论。在1807年他自己记载的已读书目中,政治学,历史学类的著作占了很大比例。拜伦还广泛阅读启蒙学派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著作,像伏尔泰、卢梭、洛克等人的著述,都是拜伦极为推崇的。
充满幻想的拜伦常常独自一人,臂下挟着这些书籍来到哈罗山顶上的教堂,四周是一片墓地。拜伦就坐在大榆树下面的一块墓石上读书、冥想。这是一个静谧的角落,和风习习,树叶簌簌,拜伦的缕缕思绪可以飘得很远很远……
综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8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拜伦简介资料
拜伦是谁?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拜伦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拜伦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 历史 ,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 射击 、赌博、饮酒、打猎、 游泳 、 拳击 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拜伦的人生经历
拜伦(1788?1824),独步古今的天才诗人,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文苑诗坛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笔,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 政治 舞台上,他又是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拜伦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1788年1月22日,乔治?戈登?拜伦生于英国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拜伦生在一个古老而又败落的贵族家庭里。
身残的孩子心灵要求更加完美
说它古老,是因为拜伦家族早先跟随着?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到英国,在16世纪的十字军远征中,战功显赫,历代都受到国王的赏赐,并封为勋爵。还是婴孩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10岁的时候,竟会成为纽斯台德世袭领地的主人。
诗人拜伦的父亲约翰?拜伦,年轻时在法国陆军学校受 教育 , 毕业 后成了英国陆军的近士卫官。他性情暴烈,行为粗野,又喜欢豪饮滥赌,欠下巨额债务。当他20岁从美国回到伦敦后不久,就拐走了卡尔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挥霍着侯爵夫人从她父亲那里继承得来的每年4000英镑的收入。但是,4000英镑到底维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额赌债。两人只好离开英国,又逃到法国去。在那里生下女儿奥古丝塔,她就是诗人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是拜伦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对拜伦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生下女儿不久,卡尔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这位失去4000英镑收入的浪荡子又悄然回到英国,看上了一个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的名叫凯瑟琳?戈登的少女,虽然她相貌不佳,却拥有着23000镑的财产?其中3000镑是现金?这对他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因为它能偿还过去的赌博欠债。1784年5月,他们在巴思温泉结婚,这位夫人就是拜伦的母亲。新婚夫妇回到北苏格兰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赌博、好酒和游荡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财产挥霍荡尽了。夫妇俩变卖了土地和家产,移住到法国,生活一天天地贫困起来。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约翰?拜伦夫人因怀念自己的故乡,单身回到了伦敦,这位俭朴的苏格兰妇女在伦敦一条街上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可她丈夫为了躲债依然在法国流浪,没钱的时候就常常来信向手头并不宽裕的妻子索讨。在拜伦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没有衬衫、没有一文钱,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疮?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据说是自杀的。、丈夫的死对妻子是个惨重的打击,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伦母亲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无常。拜伦的幼年就是在贫困的境遇中跟着脾气不好的母亲在北苏格兰度过的。
拜伦是跛脚的。造成这个残疾,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天生的;另一说是因为母亲残暴,一时气极把他打成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拜伦可以说是一个美少年,他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一头褐色的卷曲头发,皮肤白皙,人们都很喜欢他。尤其是拜伦的嗓音很好,说话声十分悦耳。因此在后来剑桥大学中,同学们都叫他?好嗓子绅士?。
惟独跛足这一生理缺陷,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
幼年时,每当他在街上走过,总会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他:?啊,多么漂亮的孩子啊,可惜是一个跛脚。?
这时拜伦马上就会脸红起来,认为说话的人侮辱了自己,就抹着眼泪,一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说我!?一边就向对方扑去。
家庭教师让他成了读书癖
四岁半的时候,拜伦被送进阿伯丁学校读书。他好学、聪颖, 记忆力 特别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顽皮,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他的善良、正直和义气很快受到小伙伴们的喜爱,但他时而亲切时而暴烈的性子又使他们吃惊。?一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难以驾驭,?一个老师曾这样评价他。
除了在学校读书,母亲还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的家庭教师,拜伦的历史癖就从这时候形成了。他早熟,喜欢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籍,他常常恳求母亲把关于罗马、希腊、土耳其的历史 故事 书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回家来。每当夜色降临,小拜伦就带着新奇、甜蜜和一点点恐怖的感觉去读书、去遥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徜徉、留连。古人在 军事 上的辉煌战绩曾多次激起拜伦内心的英雄梦想,他有一次对小伙伴说:?我总有一天会召集一支部队,士兵们身穿黑衣,骑着红马,他们将被称为?拜伦的黑骑兵?。你们一定会听到我们了不起的奇迹的。?
当时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之后这一奇迹真的出现了,他果然成为一支希腊联军的总司令,钢盔、宝剑和黑色斗篷陪伴着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拜伦是个聪颖的学生,却不太用功,成绩也不突出,但他看的书却非常多。他后来回忆说:?人们从未看到我读书,老是懒洋洋的,恶作剧或作 游戏 ,事实上我在吃饭时读,在床上读,在没有人读书时读,自我5岁以来,就读了所有的读物。?读了《圣经》以后,拜伦对神秘传奇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他还特别喜欢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拜伦在学校,除了以善于谈吐和广为读书闻名外,他的好斗也是出了名的。每当有人嘲笑他的残疾而欺侮他时,他总能以非常的勇气打败对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两下的。这种勇气和斗争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
拜伦宣称他一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幼年时候却受到他的拉丁语家庭教师,一个加尔文教的虔信者的深刻影响。在拜伦的幼年头脑中不分昼夜地被灌进加尔文教思想,那种吃苦为乐的信仰,沁入了拜伦人格的最深处。拜伦的保姆梅?格雷也热心宗教,常常给他讲神灵、天国、地狱等事情,那些印象 自然 会遗留在他的脑子里面。这种宗教的影响,在他后来的杰作《曼弗瑞德》中依稀可见。
1798年,号称?邪恶勋爵?的纽斯台德的主人,拜伦的叔祖父和嗣子相继去世,按照当时的爵位世袭制,10岁的小拜伦就成了第六代勋爵。第二天他到学校去参加点名时,校长不再普普通通地喊他?拜伦?,而是尊称他为?拜伦勋爵?,他本该回答?到?字,但此时却硬咽了,随即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拜伦和他的母亲、保姆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启程前往纽斯台德庄园,去接受他的产业了。
热心于课外阅读使他成为优秀诗人
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 决定 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这所在1571年由约翰?里恩创建的学校,在英国历史上培养了许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对拜伦十分崇拜的丘吉尔首相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这一年,拜伦13岁。
当时的哈罗公学校长约瑟夫?德鲁里在他的书房里接待了这位天资聪颖,外表俊美,但腿有残疾的贵族少年。经过交谈,校长马上发现:?交给我的是一匹在山里野惯了的小马驹。不过,从他眼中看得出,他是有思想的。?
在哈罗公学的日子里,拜伦对正规的课堂学习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却能大笔一挥,写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韵诗行;他对课本不感兴趣,却热心于课外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懒散而博学?是他中学时代的特点。
年少而成熟的拜伦这时也已开始关注社会和时代了。
纽斯台德所处的诺丁汉地区,不仅以封建中世纪的古迹和罗宾汉绿林侠客的 传说 而著名,而且也是当时英国的大工业中心,也成为产业革命而来的最早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拜伦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诺丁汉工人最初破坏机器进行罢工的情况。拜伦是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他生逢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各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亲眼目睹了由阶级矛盾激化所出现的各种工人暴动、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等事件。
拜伦敏感地意识到他是生活和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革命时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写给司各特的信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当一切都大规模地屈服于恶势力时,个人的一切都似乎变得渺小了。?
这就是拜伦青少年时代的感觉和印象。
从学生时代起,拜伦就向往参加社会活动,在哈罗公学时,他就醉心于练习演说。1807年4月2日他在写给他的监护人约翰?汉森的一封信里说,一个演说家远远胜过一个诗人。同时又说,如果他目前从事写诗的话,那也是暂时的,因为他还没有成年,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拜伦曾以极大兴趣研究17世纪至18世纪的国会 辩论 。在1807年他自己记载的已读书目中,政治学, 历史学 类的著作占了很大比例。拜伦还广泛阅读启蒙学派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著作,像伏尔泰、卢梭、洛克等人的著述,都是拜伦极为推崇的。
充满幻想的拜伦常常独自一人,臂下挟着这些书籍来到哈罗山顶上的教堂,四周是一片墓地。拜伦就坐在大榆树下面的一块墓石上读书、冥想。这是一个静谧的角落,和风习习,树叶簌簌,拜伦的缕缕思绪可以飘得很远很远?
综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 灵感 ,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8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拜伦的主要作品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Hours of Idleness,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杂志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The Giaour,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1813)、《海盗》(1814)、《柯林斯之围》(The Siege of Corinth,1816)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Manfred,1817)、《该隐》(Cain,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ement, 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 想象力 ,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需要几首古诗和现代诗,麻烦找一下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冰心诗选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母爱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
: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母亲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们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亲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们成长
强壮我们的身心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带着我们云游四方
用她那优美的曲调
颂吟着祖国的历史
母亲是一缕春风
吹生着世界万物
盈盈的步履间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万物
啊!母亲
我爱你,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
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我常常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现在我常忘记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
不要摧促我,
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
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所以,
请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陪着我,慢慢地,
就像当年一样,
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
重播着母亲这部**时
泪流满面的我们 已完全
与母亲融为了一体
母亲就象是一部长**
永远珍藏在
我们敬仰的心底上帝创造母亲时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六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定单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
“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他她所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可是,”天使说,“定货单上没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的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这太难了,”天使劝到,“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个十分接近我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痪病时自我愈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9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的模型细细的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到:“她太柔和了!”“但很坚强!”上帝激动的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
不为什么
只为我们的爹娘
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
而现在
他们
却孤单一人
父母生病了
却无人照顾
父母想念我们了
却没有儿女回家
而今
他们
日日守望
夜夜思念
你可曾想象
每天
他们站在村口
遥望我们的身影
不为什么
只为我们的父母
只为我们常常回家
===============================
母爱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
诗歌(母爱)
来源:爆破作文班29期 作者:学员 2004-4-13 9:49:58
...................................................................................
29期诗歌
离别
一缕月光斜射进屋子里,
在职幽静的屋子里,
慈祥的母亲正为子收拾行李。
想而欲止……
阳光吞噬了黑暗。
驻步门槛再三叮咛,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泪水万语尽在不言中。
泪水浸润了北母的眼眶,
儿子泪水如同瓢泼大雨。
慈母依偎在门槛处,
久而不回。
儿子和身影,
消失在茫茫的巷口处。
时而拿出照片看了又看,
泪水飘落到照片上。
通电得知儿子成绩优秀,
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泪水再次流过眼眶,
这是幸福的泪水,
这是激动的泪水……
幸福总是和泪水相伴随的。
张頔 高一 20分钟
别慈母
别慈母,泪沾襟。
月入云,人落泪。
众人去,母独留。
问母留为何?
母谓心难放,续又万叮嘱。
一一点头应,心中满悉怅。
别慈母,泪沾襟。
烛光闪,人无言。
闻母啼,匆抬头。
问母哭为何?
母谓子远别,实是太难舍。
开口尉母亲,无奈心惶惶。
别慈母,泪沾襟。
宽母心,泪行流。
母停泣,反慰子。
问母慰为何?
母谓心难过,不愿见子泪。
心乱无以应,母亲却已去。
刘蕊 高三 23分钟
离别前夜
在灯光的掩映下我收捡着行装,
在夕阳的衬托中母亲在忙碌着。
母亲的背景还是那个老样子,
她在夜暮来临前想把我装进她眼里。
夕阳落下一轮弯月挂天空,
我忆起往事,
仿佛母亲读懂了我的心,
与我一直觉浸在回忆中。
我忆起她不辞辛苦来照顾我,
我忆起母亲给我做的饭菜。
悄悄的她帮我收拾好了行装,
她以那充满复杂感情的眼光告诉我,
好好地走吧,只要想想这个家就可以了。
母亲并没有与我说什么,
只是用心灵与我沟通,
在这离别前夜。
我们不说什么互相思念的话。
只用多年来我与母亲的感情,
一个眼光,一个熟悉的动作。
母亲不坐在那里,
而是悄悄走去,
带去一片温馨。
蔡运楷 高一 22分钟
将离别
将离别,
时非长,程非远,
慈母泪千。
细细理行囊,
备物堆如山。
执手嘱万言,
涛涛江水绵绵。
辛酸苦恼,
系子心田。
子至心田。
回首望见,
仍在堂前。
上路才知,
肩上包裹沉甸甸……
张天鸣 高一 18分钟
薄公英
漂漂荡荡,流浪远方。
你赢弱的身躯,
似在风中轻轻颤动。
嘴唇微微在动,
在为你远离故土的儿女轻声祝福。
恋恋不舍,不愿离别。
你坚强的心,
激励着飘在异地的我们;
泪水默默地涌出,
难道不相为儿女送去甘露?
面向阳光,勇敢地走。
你的愿望终于成真,
我们,这薄公英的儿女,
终于在远方扎下根,开出花。
而你,
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家。
胡漪 高二 18分钟
别离
晚秋的叶
纷纷离开养育它们的树,
叶没有忘记树对它的滋养,
树依依不舍的放开叶,
叶随风远行。
成熟的果
纷纷投入大地的怀抱,
果没有忘记枝藤对它的教养,
枝藤轻轻松开手,
任果实滚向远方。
长大的人纷纷离开家投入社会大潮。
儿行千里母担忧,
但长大的人牵记着母亲的爱。
母亲噙泪送儿行,
儿在风浪中冯荡。
黄秋玥 高一 17分钟
离别
当孩子进入梦乡时,
年轻的母亲轻轻地收拾着行装。
明天,她将登上飞机,
飞到那遥远的地方。
母亲坐在床头,
呆呆地看着女儿,
泪水挂满了她美丽的脸,
就这样直到天明。
太阳升起来了,
女儿看着妈妈离去的背景,
眼里挂着泪水,
“不要走啊,妈妈。”
机场的登机口前
年轻的母亲无情打彩地走着,
突然间“妈妈”地喊声在她身后响起,
那是她可爱的女儿呼唤她。
母亲愣住了。
女儿的喊声使她不愿往前走。
她扑向女儿将她抱在怀里,
久久不愿离开。
突然,
母亲迅速离开了孩子。
在离去的飞机上。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默默地流泪。
吴向天 高一 21分钟
母爱
没有伟岸的身躯
却有伟岸的爱
离别,痛苦
爱包容了这种痛苦
藏于心的最底处
回头望去
还在窗边踌躇
爱的感觉如此强烈
感触
无法道出
伫立雨中
心中撒满阳光
迷失一盏明灯
陨落孤寂
耳畔温柔细语
就在这里
我的身边
我的心田
赵坤 高二 21分钟
离别之夜
花儿为什么凋落了,
鸟儿为什么不再鸣叫了,
深秋的夜儿为什么如此的安静……
母亲手中的针儿好忙好忙,
母亲手中的针儿好热好热。
忙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热得我心中更添应凉意。
针儿把我的衣裳补得好平好平,
可我的心中却又添一波涟
……
时间过得好快好快,
时间又过得好慢好慢,
花儿、鸟儿、夜儿在做着无声的伴奏……
母亲手中的行李包装了又装,
沉沉的,压在我的心头。
可母亲不知道,
东西装得再多,有一件也还是带不走
——一颗游子的心。
郭鸣 高三19分钟
离别之夜
离远走的时间还有三个小时
母亲的身影
已在我身旁来回晃动
左装一双鞋
右装一袋药
本来一来长的小包
却已被撑得有二米多
母亲低头抬头,左看右望
似乎要把所有的东西
都带在我的身边
晶莹的汗珠
随着母亲的身影洒落在地上
望着这珍珠般的汗珠
我的眼泪也与它融合
李响 高一24分钟
十点半的飞机
明天我就要踏上他乡的国土
今夜我无法入睡
望着烛光里乡亲在为我检查着行李
我的眼睛慢慢的湿润了……
十点半的飞机就要登机了
我与母亲站在登机口
她那发颤的双手紧紧地把我握住
不要哭,我告诫自己—
坐在飞机上我的泪终于滚落了下来
祖国,我轻轻地和你说声再会
回想起我轻轻地来到这个人间
你给了我这世上最好的礼物
我又怎能说忘怀呢
我很爱这个无价的礼物
她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张雯 高二 21分钟
春,你何时才能到,
天,你何时才会晴。
身着衣服是?
是母亲编织的泪。
看,泉水之间绿满山。
见,阴郁天空云消散
我脚下的是?
是母亲操碎的心。
她,两鬓苍苍十指粗,
时,分秒留在她面颊
我只想说一句,
我爱您,母亲。
李珂 高中25分钟
游子之悔
后来,我总算懂得了
何为母爱。
可惜你
已经远去,
永远离开了人间。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错过就不再。
你又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在流泪。
那些年来,
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在那朦胧的深夜里,
十八岁仲夏,
你望着我的身影。
往后的日子里,
每当感慨,
总想起当晚的星光。
永远不会重来,
有一个不孝子,
爱着他的母亲。
刘阳 高二 21分钟
游子吟
群山不愿送走夕阳
多情的水手不愿远航。
希望在召唤。
外面的世界是我的天堂,
自由的心在飞翔。
母亲你牵挂我吗?
母亲不安的望着我。
母亲你希望我的人生更精彩吗?
母亲欣慰的看着我。
听火车气声,笛声……
隔着窗户紧紧握着一双手。
庞浩 高三
雪夜
轻轻地抬起头,雪花落在了肓旁
黑夜是寂静的,
心却是寂寞的
一片片雪花的飘落,
像是刀割一般,摧残着我的心,
路旁的灯不亮着吗?
可为什么一点希望也看不到
寻找着,我寻找着一杯茶
一杯温暖我心的茶。
希望这温暖的茶能抚慰一颗无助的心
夜不再黑暗
夜不再寒冷
夜不再寂寞
激动已在所难免了
泪已将雪花融化了
高三 23分钟
离别的夜
夜冷清,夜孤傲。
我因之更为悉怅。
母亲的心,女儿的心紧紧相连。
离别却偏偏把连接切断。
前进一步,
又跟上一步。
母亲那满是伤感的脸。
让我感到离别的痛心。
夜是那么无情,
不愿给我一丝光亮,
难道我的心灵真的不能再亮些吗?
母亲在我带上亲自绣的手帕,
我终于在心中点燃了火焰—母爱。
我坚信永不消逝的母爱,不仅存于这离别之夜,
她布满了我的征途
那远方,
那看不见的远主……
李洋 高二进制 20分钟
离别之夜
时钟不近情意地“嘀嗒”“嘀嗒”
我的泪水随着您一想流下。
记忆闸门瞬间冲垮
孩时的我,顽皮,不听话,
看到您被气哭,
我才慌手慌脚。
但只是站着,不说话。
过生日,长大了,
透着蜡烛,看见您满头银发,
眼泪和烛一起流下。
没等报答您,又要出嫁,
看着您满眼泪花,
但也不知该说啥。
总想和您说句心里话。
其实我不想离开家。
母亲是最伟大的人。
——眼古
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董宝平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
母爱是女人心中是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雨果
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
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
——穆尼尔纳素夫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
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
——蒋祖慧?忆丁玲
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母亲始终是一只超载的轮船,任凭风吹浪打,历经千心万苦也心甘情愿。
——凡人格言
孩子和母亲之间溢着深深的、真切的、不尽的爱。这种爱才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我们民族生存的真正价值。
——灏冰
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
——钱中书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仿佛农民看见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母亲的心里是充满幸福、喜悦的。
——杨沫
军人的妻子,是孩子的妈妈,又是孩子的爸爸;军人的妻子,是女人又是男人。
——刘玉森
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哺育成长,从母亲获得最初的感情和思想……可以说精心培养儿童心灵的是妇女,是伟大的母亲。
——康克清
母亲的酒杯里永远盛满了啊。
——王得春
一个无知的母亲,好孩子的爱抚,只不过是一只奶瓶而已。
——凡人格言
母亲是伞,是巨英,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英里的巨子。
——席慕容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朱子治
无知是迷信之母。
——巴尔扎克
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
母亲是最伟大的人。
——眼古
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董宝平
母爱,你如春天里温暖的阳光,也像婆裟的大树,让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着大树的绿荫庇护,如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张聪慧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
母爱,你如春天里温暖的阳光,也像婆裟的大树,让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着大树的绿荫庇护,如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好了,今天关于“剑与远征拜伦如何搭配阵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剑与远征拜伦如何搭配阵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