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世技能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江南传世技能”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江南传世技能插图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寅,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病而去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祝枝山肖像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徐祯卿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哪四位?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中四才子)分别是: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唐寅,字伯虎,别号居士、桃花庵法师、鲁、出家道士,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绘画与沈的、齐名,史称“明四家”。屈赋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为江南四才之首。朱允明,明代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希哲,他的名字叫山治。他右手多了一根手指,他是从编号的分支中诞生的。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七世为官的奎儒世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初名毕,后名郑中,名止云,谥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人。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时,50岁做官,在翰林院受圣旨,故称文代昭。徐祯卿,字昌谷,又名郭昶。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明代作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以绝句“江左有玉,烟月扬州有树”而闻名。他在明代被封为“四大才子”或“江南四大才子”。一个是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和周文斌。另一方面,唐伯虎、文徵明、朱运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他们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精通诗文,样样精通。江南四大才子实际上是“吴中四才”的演变,吴中四才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讲述了四大才子是苏州、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斌。唐、朱、文、周前三人在历史上确实有各自的故事。而周文斌乃至“王老虎抢亲戚”的故事,也是后来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朱、文、徐,徐是,徐是明代文学家。他和李梦阳等人被列为“前七子”。他诗风明朗,但不懂书画,性格与其他三位不同。大概是这个原因,后来文人发明了一个美丽的周文斌来弥补。周文斌之所以取代徐祯卿,是因为徐祯卿长得丑,所以一开始没有被世人注意到。美丽的周文斌取代了徐祯卿。可见民间传说就是传说,并不靠谱。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依靠这些传说甚至传闻来认识和发现古人,欣赏艺术,在唐伯虎的历史上,在老学者中,唐伯虎的知名度很高,他的趣闻轶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人们津津乐道。说到唐伯虎,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浪漫的才子,尤其是他的“三笑”和“唐伯虎点秋香”的恋情,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佳话。老字号《四杰传》,民间喜闻乐见,评弹“三笑婚”遍布大江南北的茶馆酒楼。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播形成了唐伯虎浪漫而荒诞的形象。实际上,历史上的唐伯虎根本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唐伯虎,私生活严肃,没有那么多老婆,而是奉行一夫一妻制。唐伯虎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并没有像《史记》中描述的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出生在明朝成化年间的苏州长门,这里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唐朝

像所有的学者一样,唐伯虎早年也曾热衷于成名。他精通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少年时,初入高中成为第一案主,被誉为“同治状元”。唐伯虎成了整个城市的中心人物。之后,他去了南京,在那里他获得了高中第一名。这是他一生中名利双收的最高峰。然而,后来,很不幸。一个是他审错了案,被诬告考场作弊,锒铛入狱。第二次相遇,是在南昌宁王朱的驿站下,他去了宁宫。他曾希望能在仕途上东山再起,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施展才华,但非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差点被谋反牵连。幸运的是,他装疯骗过了宁,躲过了这场大灾难。经过这两次打击,唐伯虎精神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抱希望了。但他毕竟有才华,有抱负,又不想一辈子,所以心情沉重痛苦。在历史上,唐伯虎确实有一些放荡不羁的行为,比如酗酒、嫖妓、倨傲、玩世不恭。他的自暴自弃其实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像徐文长的故事被曲解为“疯狂的人生”,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才,是人格上的过敏反应。事实上,在学者中有不止两个这样的例子,唐伯虎和徐文长,但唐伯虎更集中,典型地有这些性格材料。这些素材恰好为通俗小说所用,并加以渲染和附加,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有很多迎合民间口味的低俗东西。几百年来,唐伯虎都是以这样一种浪迹山河、悠然于浪漫风光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出现,极大地扭曲了唐伯虎的真实形象。在历史上,唐伯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尽管他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但他愤世嫉俗和傲慢的个性不适合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55岁时终于在贫困中死去。唐伯虎的悲剧,其实是封建社会有志士不甘被贬的共同悲剧。真正的唐寅,本名伯虎,又号,有居士、桃花庵法师、鲁的、脱禅道士等六个别称。并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美称。他是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绘画与沈的、齐名,史称“明四家”。屈赋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为江南四才之首。唐寅的曾祖父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高桥开了一家酒楼。唐寅从小就天资聪颖。他读过《红楼梦》,广泛阅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史书。我喜欢绘画。长大后,拜著名画家周琛为师,并在沈阳师从文徵明。16岁参加少儿考试,通过县考、府考、大专考,都得了高中第一名。弘治十一年,乡试后赴南靖,中了谢园第一名。次年,唐寅进京试奏,因程涉嫌受贿案,被贬浙江为吏。唐寅以做官为耻,回国后沉湎于酒忧之中,骄横不羁。31岁时,唐寅开始“行万里路”,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七省。贫困之下,我靠卖画为生。唐寅擅长画山水和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画,笔触细腻、细致、飘逸。《唐画》是后世画家的作品。传世作品有《昭明文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等。有《山路松声图》首诗。明郑德四年,唐寅在苏州北部宋代张庄废弃的竹园遗址上修建了桃花坞,包括雪圃堂、梦墨亭、竹溪亭、

仕女画因其典雅、豪放,加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被后人误解,流传下来许多风流传奇,如“唐伯虎三分秋色”等。事实上,他一生坎坷,贫穷而悲惨。可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才无道报国的典型。风趣洒脱的祝枝山人朱允明,明代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希哲,他的名字叫山治。他的右手多了一根手指,他也从有编号的树枝上指向它。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七世为官的奎儒世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当他5岁的时候,他可以写一尺见方的字,当他9岁的时候,他可以写诗。他被称为“神童”。10岁就已经博览群书,文章气势磅礴,智力非凡。7岁中学秀才,32岁举人。曾任兴宁县令、应天府判官。因其失性,不满官员险胜,于是辞官回苏,广交朋友,邀客豪饮,烧酒解忧,以泄心头之气。祝枝山是吴门书派“明中三杰”之一,集各家书家之长,引领一代风骚。他的书法吸收了唐禹石南和元赵孟_的书神,推动了金代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的潮流。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独特的草书,被誉为“明代第一”。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唐伯虎的画和祝枝山的人物”。杜草书诗、古诗十九首、唐人草书诗、韩草书诗,都是传世的水墨佳作。朱运明虽然没有名画,但也会画画,但很少写字,传世作品就更少了。祝枝山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喜欢游山玩水,不拘小节。由于朱云明有着数不清的奇闻轶事,是一个非常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经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在《六如居上全集》、《三笑》等众多戏曲作品中。祝枝山传世的书还有《王老虎抢亲》,《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卒于嘉靖五年,享年67岁。死后,祝枝山被葬在苏州郊区衡山朱的祖坟,但坟墓已被铲平。书画大家,原名毕,本名,后名钟正,号止云,别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人。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时,50岁做官,在翰林院受圣旨,故称文代昭。我出生在文徵明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作家。但是文徵明年轻时并不聪明。再久一点,我在吴宽学文学,在李映真学书,在沈阳学画,终于大器晚成了。文徵明擅长山水、花卉和人物。早期画风工笔,中年粗放,老年逐渐醇厚。有《苏材小纂》,《怀星堂集》,《兴宁县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文徵明工行草书,尤其擅长小楷,篆书、隶书、隶书、草书无所不能。书中的四个大字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与朱允明、王充并称为明代书法“三大家”。他的

16岁带《虎丘图》,即吴中知名。但是,早些年,我尝试过很多次。我读了《天平纪游图》,写了《灵岩山图》。弘治十四年,《洞庭西山图》。明弘治十六年,与文徵明编《拙政园图》,明弘治十八年,闻鞑靼入侵,因抗战不力,官兵大败,写长诗《醉翁事记》。同年入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使。明郑德五年,他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在徐祯卿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众多,被誉为“文学英雄”。此后,他与明代作家李梦阳和何敬明成了好朋友。他后悔放弃工作,主张复古。他们与、何敬明、边贡、康海、王、并称为“前七子”。《股王阁序》,只论汉魏,六朝之后,革除,阐述复古论。他的诗格调高雅,畅行于汉唐之间。虽然刻意复古,但在吴中还是有一种浪漫的感觉。徐祯卿信仰道教,晚年研究养生。明第六年死于京城,时年33岁。他的墓在虎丘山以西万店桥余家浜北端。徐惠卿的作品有《赤壁赋》,《新倩集》,《离骚》等。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各有何特点?

唐伯虎

唐寅,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祝枝山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举,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归里。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岁。 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祝允明一一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传世墨迹如小楷《出师表》、草书《自书诗》、《落花诗卷》、《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等均为其代表作。著有《怀星堂集》(三十卷)、《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撰有《兴宁县志》。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八卦掌详细资料大全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之一,流传很广。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创于清末。

据传是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

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八卦掌 又称 :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 主要 :掌法变换、行步走转 类型 :传统拳术 创始人 :董海川 创始年代 :清末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Ⅵ-25 申报地区 :河北省廊坊市 基础知识,流派,起源,历史情况,武功介绍,基本内容,特点,功理要求,八要,九论,技法讲究,掌型掌法,步型步法,腿型腿法,身型身法,技击原则,尹式总诀,代表人物,董海川,尹福,程廷华,梁振普, 基础知识 八卦掌为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所创,主要传人有: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圃、樊志勇、刘德宽、宋永祥等。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拳术,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 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八卦掌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有别于其它拳术。并且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尤其在内功和涵养道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国务院第二批公布八卦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国务院任命任文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流派 石派,尹派,梁派,程派、张派、史派,宫派、李派、孟派等。 起源 据考证为清代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约1797~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教练,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 历史情况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廊坊市文安朱家坞人。 董海川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 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 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 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 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2013年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民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2013年以后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链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子午鸳鸯钺(日月乾坤剑)、八卦刀、八卦棍、八卦枪、春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等。 基本内容 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很少传世,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于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特点 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 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走转拧翻,身随步走,掌随身变,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威猛如虎”;以曲刹直,以动扰静,以静刹动为修炼原则。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3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日: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 *** 任意行。 技法讲究 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尹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代表人物 董海川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坏,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董先师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众弟子中尤以张占魁、尹福、马维棋、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樊志涌、梁振圃、刘凤春等最为驰名。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董海川先师的一生,在武术上是卓有贡献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留名千古的一生,他所创的八卦掌恩泽后人,造福人类。融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八卦掌将永葆青春!董海川先师将永垂不朽 董海川“仙逝”后,在弟子们的努力推动下,八卦掌传人辈出,传播甚广。在其发源地北京,八卦掌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开始向河北、山东、天津等周边地区发展,经过几代的努力,2013年八卦掌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很多人选择的武术。 八卦神掌落神州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其后学深研其理,充实其技。尤其是第二代宗师,尹福、程廷华、樊志涌、宋长荣、宋永祥、刘凤春、梁振普、史继栋、刘宝贞等,充实完善八卦掌技艺,自然贯通,形成不同风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董海川的各个弟子都是带艺投师的,董海川因材施教,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各个流派支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突出的个性特色。 现已形成的主要流派有:尹福所传的尹氏八卦掌,程廷华所传的程氏八卦掌,史继栋所传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传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传的梁氏八卦掌,高文成所传的高氏八卦掌,宋长荣、宋永祥所传的宋氏八卦掌,刘宝珍所传的刘氏八卦掌,还有刘凤春秘传的刘氏八卦掌及张占魁所传的形意八卦掌等。 八卦掌是镰刀术的徒手练法,有武史学家考证过,确有此说。据言董海川子午鸳鸯钺及八卦转掌为了适合手持镰刀群战或林间作战而演练。 实际上八卦掌的可怕之处还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罢了,甚至连八卦掌这个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华在其独门武器子午鸳鸯钺,这东西可以锁勾,可以划,可以抠,可以割。但这东西也只是和平年代用来表演的。子午鸳鸯钺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镰刀。 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因身长体瘦,人称“瘦尹”。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吉市口,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点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四指并拢,拇指内扣。出手冷脆快,富弹抖力,掌的运用轨迹接近直线,走自然步,趋于急行,以足碾地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身行变化简捷明快。 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奥。程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入,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千。 程氏八卦掌以“龙形掌”为基本掌型,该掌形虎口撑圆,拇指外张,四指内抱,食指上顶。掌式的运转曲线圆活,弧度较大,千回百折,形成螺旋,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摆扣步进行身形转换,多双摆双扣,运作舒展大方,其风格为大开大合。走转拧翻,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圈中有圈,层层不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游身八卦掌”。 梁振普 梁振普先生(1863—1932)字昭庭,河北省冀县城北后冢村人。自幼好武,7岁拜本村秦凤仪老拳师学弹腿,13岁到北京,在前门外“万兴估衣庄”学徒,以贩估衣为生,故人称“估衣梁”。由于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经掌柜介绍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是董海川先生的小弟子。 梁先生入门较晚,但由于天资聪颖,练功刻苦,勤思善悟,深受董先师喜爱,得八卦掌之真髓,且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和众师兄关系甚好,经常虚心向尹福、程廷华、史计栋等师兄求教,善于博采众长,技术比较全面,主要传人有郭古民、李子鸣等。

请问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特长

江南四大才子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趣洒脱的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画双绝的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介绍四大才子的网站特别多,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给你几个网站吧

.com/Html/Whjl/20060427150322617_2.html

唐伯虎简介/page/42/42226/

好了,今天关于“江南传世技能”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江南传世技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